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

讓孩子在被愛中學會愛

中國的家庭教育已經由“多子女家庭教育”向“獨生子女家庭教育”轉變。在這個轉變過程中,有一個顯著的變化,就是家長的心態變了。獨生子女的唯一性,使這一代家長對孩子的成敗帶有“下賭注”的感覺,自己承受過的苦難,轉化為強烈的補償心理和懼怕心理。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“五過”:過高的期望、過分的溺愛、過多的干涉、過度的保護、過度的指責,致使這一代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現“五無”:無情、無能、無望、無奈、無責任感。其中“無情”最讓人難以承受。

現在的孩子最“無情”,他們只知道接受愛,不知道回報愛。滴水之恩,湧泉相報。懂得這個道理的孩子是微乎其微。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?

從孩子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出,如今的孩子都是在蜜罐中長大,從出生到長大,每一個階段,每一個過程,每一個經歷,都包含父母和親人愛的期望與愛的奉獻。孩子的一舉一動牽掛著父母的眼神,孩子的一顰一笑,牽動著父母的神經。孩子每天的生活起居,父母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,穿什麼,吃什麼,用什麼,要什麼,只要孩子有要求,一定盡量滿足,不讓孩子有任何不滿或遺憾,即使很難辦到的事情,父母也是竭盡所能的去實現孩子的願望。孩子在生活中不缺乏愛,父母的愛已經讓孩子幸福滿杯了,再加上親人的愛,老師、同學的愛,愛的豐盛,愛的富裕,愛的沉重。孩子們就這樣每天生活在愛的天空下,徜徉在愛的海洋裡,對愛應該感悟很深,對愛應該理解很透,可是事實卻讓人擔憂。孩子們並不明白愛的真實含義,他們只是被動接受愛,只是享受愛,認為父母愛自己是應該的,是天經地義的,自己無需做什麼,也無需感謝什麼。父母替自己做什麼事都是不求回報的。而從來不去想自己該替父母或親人做些什麼,回報什麼。

他們每日享受幸福,享受陽光。每天父母早早起來,做好早飯讓孩子吃,上學、放學接送孩子不辭辛苦,孩子有病辛苦操勞。可孩子呢?媽媽做好了飯菜,孩子不問這飯菜是怎麼來的,不問母親為這頓飯菜付出多少辛苦,也不管全家老少是否吃過,上桌就吃;吃的不順口,還大喊大叫鬧“絕食”。媽媽給的零用錢,她理所當然地收下,還不時說著: “怎麼才給這麼點,真摳門兒!”可自己花起錢來大手大腳,一次可以買十幾串烤肉串,可他從未想過,父母掙來這些錢是多麼不容易。父母有個頭疼腦熱,孩子卻沒有看見,或者裝作不知道,即使知道也不知道關心,也不會關心。父母鬱悶煩惱的時候,孩子不會安慰;父母工作勞累辛苦時,孩子不知道心疼。

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珍惜父母的勞動,為什麼不珍惜錢和物,為什麼不心疼父母,為什麼不會關心別人,為什麼不會愛別人?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一切是怎麼來的,不知道別人也需要關心和體貼,不知道愛也需要回報,愛也需要感恩。他們以為一切來得容易,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父母是大人,不需要關心,不需要愛,他們享用是理所當然地。而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——父母,卻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他們只是一味的愛孩子,袒護孩子,對孩子的教育只是注重習慣的培養或者是只注重學習成績的好壞,其他方面並不注重,更不要說教育孩子學會感恩,學會愛了。父母為了孩子做什麼事都是心甘情願的,可素不知這樣做,卻造就了孩子的依賴性,卻讓孩子不會愛,不懂愛,不知愛。孩子的無情是父母一手造成的。

讓孩子在被愛中學會愛,不是小問題,它是教育的底線。試問,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,怎麼會愛別人呢?不會愛父母、愛親人的人,又怎麼會愛祖國呢?不可小覷這個問題,更不能忽視這個問題,讓孩子在被愛中學會愛,教給孩子愛的方式,讓孩子明白愛的含義,使孩子懂得愛也需要回報,只有這樣,我們的下一代才不會無情無義,才不會不懂感恩,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擔。

讓我們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,使我們的孩子不但能夠享受大家的愛,還懂得回報愛,讓我們的孩子在被愛中學會愛。

推薦搜索: